22222 发表于 2019-6-14 00:53:03

中国庙堂经济学家的权力江湖:35年门户之别和改革之争

泉源:南边周末作者:牧野等
他们或身居国家经济决定中枢,或就任国家官方经济智囊部分,或身处顶峰学术机构,他们的学术主张常常被纳入国策或法律章程。相对于书斋型经济学家,这些间隔权利很近、把握着压倒性的学术话语权而暴得台甫者,他们无疑是所处期间的“庙堂经济学家”。
他们性格光显,事功非凡,这些学术掌权人或学术明星,除了正常的观点交锋外,还暗隐学术流派之战、学术评价机制之争。学术黑白,可以时间来查验,而名利黑白,恐怕终生无解。


一、权门盛世

作为中国最顶级的经济学家,躬逢头脑解放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汗青机会与个人的奋斗的协力下,他们成为朝野器重的改革豪杰。学术权利与现实影响力,让他们成为期间的明星。这些经济学产业仁不让地构成了中国学术圈中的“权门”。
家庭联产承包、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代价双轨制、团体改革,这些牵动整个中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期间神经的词汇,其背后都屹立着一个个赤心热血的经济学家。中国没有哪个期间,经济学家会被云云器重,他们以其杰出的学术勇气与学术知己,影响决定,改写汗青,赢得朝野恭敬,成为期间刺眼的豪杰与明星。2008年开创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总结经济汗青,并将幕后的经济学家推至前台,以公开公正的旌旗,推动学术民主,以期催发中国经济学的繁荣。
大争鸣,“中青年”啸聚莫干山
2011年11月26日下战书,北大经济学院陈诉厅,群贤毕至。13点20分,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张维迎稳步而至,招牌式的华发一如往昔挺秀。甫一入门,发迹庆贺与交际的学者继续不绝;半小时后,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寂静前来。原定13点30分启幕的集会已经开始。华生想从侧门绕进,不巧,他的座牌靠近正门。而侧家世一排,张维迎缄默端坐,偶然低头写上几笔。华生退步-大概正门落座才不会太引人注目。20分钟后,记者求证组委会,确知当天另一主角田源因故不会参加。这是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1)颁奖仪式现场。经202位经济学家、闻名大学经济院校和国内研究机构负责人、紧张经济和学术媒体负责人以记名投票方式评比,以华生研究组、田源、张维迎为紧张贡献人的“代价双轨理论”,高票当选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纷争一时的关于谁是“代价双规理论”第一发明人的哗闹,以华生研究组、张维迎的参加,田源的缺席暂划一个句号。华生在领奖时回首“代价双规理论”的诞生地-浙江莫干山,不胜唏嘘:“27年了,(人生)能有几个27年。当时在那儿争论,可以大概到本日在领奖台上,我很渴望你(编者注:当年集会的紧张到场者王岐山)来参加。”
正是莫干山集会,促成中青年经济学家的全面崛起,他们开始深度到场中国的改革期间。这是已被载入史册的光辉时候!
1984年4月,25岁的西北大学研究生张维迎以《以代价改革为中央动员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文惊险过关,成为莫干山集会的150人成员之一。这是一群忧心于都会改革的青年经济学者,他们被“不讲关系、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讲职业、不讲名气,凭论文程度确认代表资格”的“铁血原则”吸引,啸聚浙江莫干山。集会的筹谋者之一、时任国务院技能经济中央助理研究员黄江南回想:“一位民族学院的密斯,在山下哭了好长时间,非要上来。拦截她的人说,你又不是发起单元的,又没有论文被选上,凭什么让你上。效果她说:‘我也是搞改革的啊!’挨不外她的执拗,就说让她上来待一天就离开。第二天就要她走。”这是一个民间构造的学术活动,因时任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外联部副主任王岐山等官员的到会,一时成为朝野瞩目标核心。
会务颇具创新,上山不许带论文,第一天不开会,先谈天交友;集会分成七组,每组有主持人,有中央发言和会员讨论,会员到哪个组听都可以。与会者热烈讨论,时而炸药味十足。从白天到黑夜,大家精力亢奋。集会竣事时,居然泰半人累得抱病。颠末几番激辩,双轨制成为莫干山集会代价组的主流观点。集会终极形成一个总陈诉和附有一份专题陈诉《代价改革的两种思绪》以及由华生执笔的集会纪要-《用自发的双轨制安稳地实现代价改革》。
莫干山会效应像发射波,一波一波向外扩展。许多青年因此申明远播。会后,许多与会者迈入政府体改部分,好比田源成为国家体改委委员;年龄最小的张维迎在这年12月去体改委报到上班。吸纳青年学者的意见,鼓励年轻人冒头,一时成为各地政府的开明之举。河南省政府曾构造河南省经济咨询团,由省长刘杰任团长,于1985年4月约请莫干山集会中的一些骨干职员作为政府的咨询顾问。近百位青年经济学家群情奋发,欣然受聘,开了省一级领导和青年经济学家直接沟通对话、直接形成地域发展战略的先河。莫干山集会之后,“中青年”成了被社会广泛承认的改革期间新名词。
事隔多年,在谁起首提出代价双轨制题目上,张维迎、罗小朋等人卷入争论风暴,不外罗小朋亦承认同一讨论组的华生对代价双轨制的贡献在于他的谈锋,“他把这个思绪酿成集会的主流思绪,而且对于说服决定者起了其他人不可替换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当时的青年一代中,他的功劳确实是最大的,他应该是‘双轨制’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大勇气,三个老人的故事
如果说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影象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青年的风发意气,那么2008年第一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则歌颂了历经灾难的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政治勇气与学术知己。
“每天上午八点半,杜润生都要到位于北京砖塔胡同的办公室上班。在这个陈旧惨淡朝北的房间里,扭开一个上世纪80年代样式的台灯,他要静静坐上那么一会儿。”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这是2007年媒体笔下94岁老人杜润生的生存片断。一年后,95岁高龄的杜润生作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的紧张贡献人,首获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1955年,由于对农村互助化心存疑虑,杜润生曾被毛泽东品评为“小脚女人”,扫除了他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的职务。1980年秋,在中央长期规划集会上,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提出先在贫困地域试行包产到户。这个建言得到时任副总理姚依林的支持,随后邓小平终于发话表现附和。1981年,杜润生在国务院集会上再次放言:团体经济已难以维持,最大的毛病就是把人捆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困。这一年的春夏之交,杜润生亲率观察组,坐在颠簸的吉普车里,挺进农村做田野观察。杜润生主持草拟了1982年到1986年的五个紧张的“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农村家庭承包筹谋制度,闭幕包产到户长达30年的争论。
近百岁的杜润生已倦于回首自己对“包产到户”的作为,对于2008年的那次时隔二十多年的褒奖,他对峙说那是农夫自己的发明。双耳失聪的他听不到颁奖现场雷鸣般的掌声。他喜好待在安静的个人天下里,多年思考,悟出一句:中国的改革要过两关,一个市场关,一个民主关。暮年有记者问他:中国的改革最必要鉴戒的是什么?这个有着“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老人不假思考,高声说:显贵资源主义!
师从杜润生的一些青年如今已成思考息争决中国题目的中坚,他们中有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和闻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这三位都曾直接到场了上世纪80年代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草拟。
与心系农村和农业的杜润生相比,文革竣事后已是北大经济系副传授的厉以宁的职业爱幸亏于都会与工业。1980年4月到5月,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和国家劳动总局团结召开的劳动就业座谈会上,厉以宁提出以股份制模式,以及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扩大筹谋,来办理当时都会日益窘迫的就业题目。痛惜,在筹划经济一手遮天的期间,他的发起未能得到承认。厉以宁有感而发:“隋代不循秦汉律,明人不着宋人装。成规当变终须变,留与儿孙评短长。”
销声匿迹终非厉以宁的性格。1986年9月,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我国全部制改革的假想》一文,从理论上具体地讨论了我国改革以后的全部制体系以及股份公司的构造。1986年,《纽约时报》就以“厉股份”的称谓来报道厉以宁在中国股份制改造题目中的作为。不外,相比“厉股份”,厉以宁不排挤有人喊他 “厉非平衡”。由于在他看来,股份制是一种具体的方法,“最会集代表我观点的书就是那本《非平衡的中国经济》。”因对全部制改革起到了紧张的推动作用,作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的紧张贡献人,厉以宁得到第二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在2011年11月26日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现场,厉以宁稳居第一排中央位置,华生、张维迎分居其左右。他当天发表了关于缩小城乡制度差距的演讲。语气铿锵,学术的眼光返至农村,夸大“必须给农夫以产权,农夫没产权是没有蹊径的”。
1985年前,中央经济改革根本上是局部的、零敲碎打的和自发式的。1985年前后,以吴敬琏为代表的部分经济学家对是否应该继续沿着“放权让利”方向远景持有猜疑态度,提出救治之策在于推进配套改革。他们主张政府举行价税财联动的改革,并参加了1986年国务院领导提出的“价、税、财配套改革”的方案筹划工作,成为与“企业改革主线论”主张差别的“团体改革论”的紧张代表。这种改革理论自成一体,并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产生了较大影响。2010年,第三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给“团体改革理论”紧张贡献人吴敬琏、周小川等人。
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本心”的吴敬琏老师,年逾八旬仍旧为中国改革而“常怀千岁忧”。从2001年怒斥中国股市“连规范的赌场都不如”,到2010年告诫中国股市正处于“匪贼贵族期间”,再到比年来成为号令变革经济增长方式的旗头,从“吴市场”到“吴法治”,他总是点中中国经济的痛处。
四代经济学人
2011年11月23日14点,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走完了99岁的人生。他是在1949年前已经功成名就的那一代人中末了离世的经济学大家。生前,张培刚担当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组委会主席。11月26日下战书,中国经济学家年会集会正式开始前,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组委会实验主席毛振华发起全体起立,向张培刚默哀。三百多经济学界人士纷纷站起,老中青三代学人陶醉在巨大的伤心中。
拿毛振华的话讲,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多年时间,中国的经济学存在一个断层,而像张培刚如许的哈佛博士,根本停止了最黄金的学术生存。光荣的是他们捱过了学术最暗中的期间,以余热作育出了自己的门生。
经济学家赵晓在一篇名为《他们为中国播撒市场经济火种》的文章中写道:中国经济学家分为四代,第一代包罗卓炯、顾准、孙冶方和薛暮桥;第二代有吴敬琏、马洪、刘国光和厉以宁;第三代有樊纲、周其仁、林毅夫、张维迎等人,而他自己这一批上个世纪末开始活泼的经济学者属于第四代。
着实,遗憾的是,像解放前留洋的经济学传授,根本在筹划经济的年代中靠边站,没有成为第一代经济学人的中坚。譬如开国初期“海归”杨敬年传授,中国最精良的发展经济学家之一;譬如伦敦经济学院博士钱荣坤传授,中国一度最精良的金融学家。他们莫不在连续不停的政治活动中反复遭受或轻或重的打击,根本不敢奢望能有正常研究的一天。
固然,根据其学术活泼时间和自身年岁,第一代经济学家还应包罗于光远、杜润生等;第二代应有董辅、成思危和茅于轼等;第三代应有华生、田源、何家成、邹恒甫等;第四代则更多,譬如谢国忠、李稻葵等。
赵晓说,第一代称得上凤毛麟角,已经退出汗青舞台;第二代如今寥若晨星;第三代群星光辉光耀,方兴未艾;第四代则是批量生产,正在崛起。这四代经济学家一脉相承的是对于市场经济怎样发展的研究,都是在完成经济学的发蒙工作。
董门显赫,力撑最豪华经济学奖
在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现场的高朋签到台上,记者看到,“董门”的台签赫然独列。鱼贯而入的各路经济学界人士一到门口,先前的并肩交际,到此各找署名簿。这委实是已故经济学家董辅礽的弟子盛事。
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奖,发源于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奖,是董辅礽基金会团结北大、人大、武大、上海交大和清华的经济学院而发起的一项旨在鼓励、褒扬经济学创新的奖项。”毛振华是董辅礽的博士生,也是董辅礽经济发展科学基金会的理事长。毛振华开办了中国诚信名誉管理有限公司全程赞助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而董辅礽的另一个任泰康人寿的董事长的博士生陈东升为本届创新奖提供了总额100万的奖金,而提供评奖经费的武汉今世科技产业团体负责人,亦是董辅礽的弟子。
董辅礽师承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他便提出了关于再生产数量关系的数字模子,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论的代表”。在改革开放初期,他破天荒地就提出了企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政企分离”、“政社分开”的政策性发起。他最早提出并不停对峙全部制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1984年董辅礽得到了当时经济学最高奖-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
2004年7月30日董辅礽病逝。8月12日,经济学界召开董辅礽追思会。“会上,有经济学家提出设立董辅礽基金会,董门弟子积极相应。讨论末了,创建基金会的发展方向是弘扬、鼓励经济学家的创新精力。”回想起基金会开办情况,毛振华依然不减对恩师的感念之情。“2005年基金会终于注册乐成。之以是没有用经济学家的名字定名这个奖项,是由于我们不是弘扬董老师的经济头脑。”
董辅礽从1985年后开始在北大、武大开设博士点。据董辅礽的门生、中国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再平先容,董辅礽生前带出的博士生有五十多个,如今担当司局级领导的约有二十多个,省部级的也有几个,尚有许多在做买卖。董辅礽的第一个博士生是1985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的华生。同获第四届经济理论创新奖的田源亦是董辅礽的博士生。
董辅礽面相严肃,但心田柔软,极为爱护门生。生前对于门生的要求,几近有求必应。在一个名为“吊唁董辅礽”的网页上,近二十多弟子誊写哀悼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在第二代经济学家中,还没有在经济学“普道”上能逾越董辅礽的。他的浩繁弟子,每年以中国经济学年会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的名义相聚,把手叙情,颌首论道。
根本上,这些经济学家的学术光彩系于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是理论总坚固践、理论被纳入国家决定的非常时期。
前三代经济学家,其学术生命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精密相连,题目意识始终推动着他们的学术思考。他们因关注期间大命题,而为决定者所注意,在体制内发作出巨大的本领,进而影响社会,推动期间的发展。那是题目丛生的八十年代,生而有幸的八十年代。毛振华讲,如许的期间境遇根本不会再次出现。“权衡他们的结果,不是盘算他们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多少篇论文,究竟中国经济学自己要植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实践。”
2004年8月12日,在董辅礽追思会上,赵晓云云感叹,“每一代经济学家都有他们的题目意识,有他们期间的使命,他们为这个使命付出齐备,我们都要为此感到光荣。”前三代经济学家们以巨大的学术勇气与大无畏的探索精力,无愧于期间的召唤。而在日益浮躁的当下,新锐的经济学家们该负担什么使命?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是我国第一个由经济学界以学术民主投票并公开计票的方式举行评比的经济学大奖,其宗旨是推动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每年评比出一个10年前的原创性经济理论,获奖理论将得到100万元奖金,这是如今国内夸奖金额最高的经济学奖项。2008年,“农村经济改革之父”杜润生及中国农村发展题目研究组得到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影响经济决定的智囊机构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杜润生以及他领导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研究中央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紧张智库。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五年,中央每年都要颁发一个关于农业题目的“一号文件”,此中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发挥了巨大作用,王岐山、周其仁到场执笔。
1982年5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建立,这是一个厥后发挥了巨大影响的机构,其职能中就有“改革理论创新、筹划总体方案”等,因此被形容为改革的“顾问机构”,而其下属的体制改革研究所亦成为闻名官方智囊机构。每年国务院召开改革座谈会以及各种专题讨论会,体改所负担着运送年轻学者的使命,对中国改革的宏观决定提供意见。周小川时任体改所副所长,当时体改所的年轻人尚有张维迎。体改所被以为是1980年代最有影响的“头脑库”。
1985年,原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央、技能经济研究中央和代价研究中央归并成了一个新的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央,这个直属国务院的机构被形貌为“国务院的咨询研究机构”,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这个机构也发挥独特的作用。吴敬琏长期在此任职。林毅夫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央农村部副部长。
1994年,直属国务院的国家行政学院建立,“提供政府管理政策咨询”的定位使它敏捷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央成为“一政一经”两大国务院智囊机构,而老牌的中国社科院则开始从理论研究更多地转向现实题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庙堂经济学家的权力江湖:35年门户之别和改革之争